7月4日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周亮4日表示,中國保監會將堅持“支持與控制”的原則,努力提供準確的金融服務,加大對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逐步退出“僵尸企業”,釋放低效信貸資源和需要發展的支持領域。
4日下午,國家新辦召開新聞發布會,要求銀監會副主席周亮等介紹金融供給方面推進結構性改革措施的有效性,并回答記者提問。會上,有記者問:今年以來,金融供給方面的結構性改革出臺了哪些新措施,取得了哪些進展?
對此,周亮表示,一是積極構建多層次、寬覆蓋、差異化的金融機構體系。目前,中國基本形成了商業、發展、政策和合作金融共同發展的格局,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金融支持。同時,城市商業銀行、農業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機構應因地制宜,為小微企業和“三農”服務。周亮指出,銀行保險機構對鄉鎮機構的覆蓋率已超過95%。
第二,加強金融有效供給,不斷優化融資結構。目前,銀行業信貸余額已達到150萬億元,上半年新增貸款增速不低,但結構上仍存在較大差距,難以滿足人民更好生活的需求。下一步,中國保監會將堅持支持和控制的原則,努力準確提供金融服務,加大對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逐步退出“僵尸企業”,釋放低效信貸資源和需要發展的支持領域。
此外,周亮指出,21家主要銀行的綠色信貸余額已經超過10萬億元。下一步,中國保監會將大力調整融資結構,加大對民營企業債券的投資力度,擴大直接融資,擴大對保險基金和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范圍,為資本市場和債券市場的發展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
第三,創新和豐富金融產品體系,滿足多樣化的金融需求。通過多種措施相結合,可以解決金融服務中的困難、痛苦和障礙:例如,在信貸流動方面,銀行和保險機構也加大了創新力度,銀行加大了更新產品的開發力度,并努力改善貸款期限與企業生產周期的匹配,特別是注重提高中長期貸款的比例,特別是在制造業。在業務模式上,針對科創企業輕資產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推進知識產權、股權、應收賬款等質押融資。此外,該行最近還準備重點發展供應鏈融資。在技術應用方面,鼓勵銀行和保險機構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升級技術,提高金融服務的及時性、便利性和可用性。許多銀行現在已經實現了每秒鐘呆在家里申請貸款的目標,有效地滿足了企業的一些“短、小、頻繁、緊迫”的融資需求。
周亮表示,銀行保險機構的經營理念、創新能力和服務水平尚不適應高質量發展的需求。中國保監會將加大推進金融供給結構改革的力度,因為這項工作還在進行中,尚未完成。